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资料图)
世界上的确存在着一些人,他们会做出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这些行为常常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和安全,我们把这些人称之为坏人。
但是这些人并不会像小说或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总是故意去做坏事,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只是出于某些原因或情况才会做出这个决定。
甚至于这些坏人根本就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么可恶,他们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才忽略了别人的想法。
正是因为太多的坏人都不觉得自己坏,所以好人和坏人之间的界限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分明,也许你所认为的坏人恰恰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心理学指出,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好人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坏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人抱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这种现象实际上并不罕见,而且有时候也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努力不够。
比如学习很刻苦却依旧得不到优秀的成绩,奋斗了很多年却攒不下一套房子,为爱情付出了许多,最后却被残忍抛弃等等。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和家庭背景,往往会对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时是隐性的,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但却在日常行为中得到体现。
有些孩子被灌输着强烈的羞耻感和责任感,所以他们在个人的行为方面会尤为注意,而那些没有被灌输强烈羞耻感的孩子则不会对此投入过多的精力。
当一个人的内心善良正直和公正时,他们往往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会随波逐流,但如果面临某些特殊的情况。
比如社会价值观扭曲或是某些非正义的行为得到表扬和奖励等,个人就会面临一定的困境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感觉愤慨失落,甚至是疑虑和自责,认为自己的善良无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存活。
从小被灌输黑白分明的观念会让一个人的价值观变得非常强硬,但是这种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挑战时,个人就会出现极大的困惑。
比如一个人一直被教育守规矩遵纪守法,可当他发现规则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完全体现公正和正义时。
他就会面临应该如何行动的难题,假如无法调试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开放的看待问题,他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
还有些人会摆脱原有的道德束缚,走向极端的另一边。
他们可能会发现放弃原则和价值观所带来的好处可以增加自己的权力地位和财富,这便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极端化思维方式。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场颇具争议性的实验,并且在现今依旧被广泛的讨论和引用。
一九七一年 菲利普津巴 多招募了二十四名年轻的男性,其中有 十六 名分配到了囚犯角色 八名 成为戒备森严的看守。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在斯坦福学校内建立了一所监狱,并让参与者在这里进行一段时间的模拟监狱生活。
实验的原计划为两周,但在第六天就被强制终止了。
试验结果表明,环境和角色分配对人的行为和态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实验进行的早期看守就表现出了极端暴力,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模式,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恐惧焦虑和自闭等心理问题。
这些参与者在参加实验之前完全知晓这是一场心理试验,并且随时都能终止。
可当他们进入角色之后却完全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完全沉浸在了当时的这个实验情景当中。
当一个人的是非观念还没有正式确立之时,他的一切想法都有可能被改变,就比如青少年群体。
某些青少年之所以做出极端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走上了绝路再无回头的机会,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或接收到了不好的信息,从而认为追求刺激而伤害他人是一种可行的行为。
一旦在作恶中获得了快感,他们就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来犯罪。
人们的心理状态还会受到外界的刺激,比如外界对自身的伤害或打击,对个人的侵害或歧视等等。
总而言之,好人和坏人并不是永远对立的,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好人随时都有可能转换角色,变成人们口中所谓的坏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Copyright © 2015-2022 西方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7 联系邮箱:5 626 629 @qq.com